翻页   夜间
伍九文学 > 带着老爹闯科举 > 第101章 医馆
 
第101章 医馆

薛瑶寻声望去,就看到离他们不远处站着一个七八岁的男孩,长相虽然普通,但是穿着讲究,腰间还挂着精致的荷包和玉佩,身边还跟着三个和他年纪相仿的孩子,他们身后围着一群仆人,一看就不是普通人家的孩子。

他看着薛瑶他们,脸上满是轻蔑。

“真以为白灵书院是什么人都能进的?还说不录取你是书院的损失,没见过脸皮这么厚的。”

不是,你谁啊!

我们说大话关你屁事?

你家住海边么管这么宽?

薛瑶翻了一个白眼,懒得搭理这不知从哪冒出来的人,拉着林玦的手对林玉珍说道:“娘,我们回去吧。”

她爸还要考两天呢,后来再来接他。

林玉珍看了那男孩一眼,没有说什么,点头起身。

看着这一家子就这样离开了,从来没有被人这样无视过的男孩范时章气得脸都红了,他往前走几步,却被一旁的同伴拦住了。

“算了九郎,别和那些没见识的人一般计较,时间不早了,我们应该回去了。”

范时章气呼呼甩开对方的手,不耐道:“知道了!”

范时章觉得范家老祖宗不知道在想啥,明明是他们范家人建的书院,他们范家的孩子进书院读书居然也要参加考试,以前还真有不少姓范的孩子没有被录取的。

他爷爷可是书院的山长,要是他没被录取,那脸可就丢大了。

狠狠瞪了薛瑶他们离开的方向一眼,范时章转身上了自家的马车。

过了两日,薛瑶他们又来到书院门口,等薛青如出来上了骡车,薛瑶好奇问道:“爹,他们都考什么?难么?”

薛青如闭着眼睛靠在车厢上,面上颇有疲色,他捏了捏眉心,道:“考的范围特别广,不只是儒家经典,还有考了不少其他知识,比如地理算术之类的。”

有不少题目他也不确定,反正写是都写满了。

见她爸看上去很是疲惫,薛瑶也不敢再问,反正考都考完了,实在没考上,他们就回去上府学好了。

薛青如休息了一晚,第二天起来的时候整个人恢复了不少,带着全家人出门玩了一天,买了不少东西。

晚饭的时候,林玉珍说如果薛青如被书院录取了,那么她打算在颍川府开一个小医馆,行医治病。

“哇,娘你要开医馆了?好厉害!”

这才多久,她妈居然就可以出师了?

当然不是说她妈以前不厉害,但毕竟她妈以前不是纯粹的中医,在现代检查也可以依靠各种各样的设备,而现在就真的只能凭借望闻问切来诊断了。

这么快就能出师开医馆了,只能说她妈真的很努力很有天赋了。

“其他不好说,但是妇科这方面是没有多少问题的,我打算医馆主要针对妇女和儿童。”

虽然她自己不在意,但是她女子的身份在古代还是有太多的不便利,既然如此,那就专门针对妇女儿童。“瑶瑶,家里的钱够不够?”

开医馆要的银钱也不少,林玉珍问家里的财政大臣薛瑶。

薛瑶点点头,小手拍了拍小胸脯,“放心吧,开两三个医馆都没问题!”

从安平县离开前一天,沈绮就让周掌柜给她带了信和四百两的银票,说是这段时间的红利,知道她们全家要去白灵书院,就提前送过来了。

在信里,沈绮说方便面的生意特别好,不少商队都大量采购,做都做不过来,以后的红利肯定更多,沈修能还给了一个庄子给沈绮扩大生产。

薛瑶羡慕极了,她的好姐妹都有两个庄子了,什么时候她也能自己买个庄子啊!

林玉珍的想法没人反对,离成绩出来的这段时间,他们在颍川府里寻找合适的铺子。

中人帮忙介绍了好几个铺子,林玉珍看了看,看中了其中一个铺子。

铺子离他们租的宅子不远,交通便利,人流量也不错,唯一不太方便的地方是斜对面有一家叫仁心堂的医馆。

不过谁也没规定一条街不能有两家医馆吧!

至于药材方面,沈家的商队也做药材生意,可以找沈家的商队进货。

一切准备就绪,就等薛青如的成绩了,而在白灵书院,所有的试卷已经批改完毕,正在拆开糊名登记名字。

房门突然被推开,李祝同右手背着身后走了进来,几名正在登记名次的学长和讲书寻声望去,见是书院的监院,忙准备起身。

“不用见礼不用见礼,你们忙你们的,我就随便看看。”

几人点头示意,再次坐下忙碌,其中一名张学长问道:“监院过来,可是想看看有没有什么好的苗子?”

“哈哈哈,有些好奇,就先过来瞧瞧,可有让你们觉得不俗之人。”

张学长拿出几张卷子递给李祝同,“自从廖章两年前中了状元,愿意来我们书院读书的学子就越来越多了,今年来考的学子中也有不少非常优秀的,您看这几篇策论,都是答得不错的。”

李祝同粗略扫了一眼,果然看到其中有一张卷子上的名字是薛青如。

自从范仲庭那天说了薛青如的事,李祝同就上了心,想看看这才读了一年书就考上秀才的人究竟是怎样,等了四天,实在是等不下去了,成绩还未登记完就决定过来看看。

没想到还真看到了对方的试卷。

李祝同直接抽出薛青如的策论看了起来,张学长见李祝同似乎对这篇策论感兴趣,介绍道:“这篇策论我们几个看了,都觉得非常好,虽然文采说不上上佳,但是论调新奇让人拍案叫绝,里面的一些观点措施也是闻所未闻,但是细想之下又觉得很有可行之处,我们都觉得这位学子一定博览群书,在各处游历过,见多识广,才能写出这样一篇策论!”

对于秀才的考试他们出了两篇策论,加上前面的墨义算学之类的,可以说是题量非常之大。

其中有一篇策论问的是治水。李祝同看的正是答治水的策论。

章节错误,点此报送,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,请耐心等待。